評提琴手月月二創小說《心願》

狼狗傑
Jul 1, 2022

--

TLDR: 這是一部好故事,但它還能說得更好──還好它是一部好故事。

小說連載連結:https://www.pixiv.net/novel/series/8837962

小說作者噗浪連結:https://www.plurk.com/Ronove27

原作:獸人冒險遊戲-視覺小說《騎士學院》

https://store.steampowered.com/app/1510030/Knights_College/

目次:

一、前言

二、文字的「鏡頭」問題

2.1過場VS刻劃,使用時機問題

2.2視角切換過於頻繁或過急

2.3鏡頭問題放大「主角不滿足」

三、肯定:劇情「構成」與「布局」

四、只是murmur

五、結語:把好故事說得更好

一、前言

本篇評論是筆者答應提琴手月月(下稱「作者」或「月月」),將讀他二次創作小說《心願》(下稱「本作」)的感想寫成長文的結果。

評論內容不防雷,不喜被爆雷可放棄閱讀本文。但歡迎各位記住TLDR然後去買本作來看WWWWW

二、文字的「鏡頭」問題

筆者所接觸ACGN(動、漫畫、遊戲、輕小說或視覺小說)與二創同人作品多少有「用字遣詞」(含角色對白、敘事文字)問題。本作角色對白沒有問題,但敘事文字方面有些小問題還蠻影響閱讀體驗的──那就是「鏡頭」。

小說與動漫電影不同的地方在於:動漫電影的「文字」只出現在對白,或出現在畫面中作為後續劇情的明示或暗示等,它們可以用畫面、分鏡(註一)、真正的「鏡頭」進行對白以外的敘事;小說卻得用文字把對白與敘事(鏡頭)全包。

如果本作改以漫畫、動畫、電影呈現,所謂本作文字的「鏡頭」問題根本無礙精彩的劇情構成。那些在小說文字形式上有些小問題的用字遣詞,在小說改編時其實還能當作改編時可以如何分鏡的提示。

有些網路小說對文字使用之不熟悉,看來是其書寫者想直接按自己印象中讀過的漫畫或看過的動畫寫故事,結果寫出「劇本文」之類的東西,那應該不能叫作小說「動漫化」,只是沒有理解純文字的小說,該如何用文字構築對白外的畫面與聲音。

作者並不是要把小說寫成漫畫,也並非只看漫畫的寫作者(月月可是重度推理小說迷,所以你應該能從本作感受到解謎的氛圍),但他寫本作時用力過度,正是因為他將小說視為異於漫畫、動畫、電影的藝術形式。他理解小說只能用文字來構成類似觀眾看電影時體驗的「鏡頭」──可是他的「鏡頭有點晃」。

我們一起來看看,本作的鏡頭小問題,都出在哪裡。

2.1過場VS刻劃,使用時機問題

將「用字遣詞」類比為「鏡頭」,可以先列出以下關鍵詞等式:

刻劃=慢動作=慢鏡頭

過場=縮時攝影=快轉=快鏡頭

先說「刻劃」:它不是甚麼專業術語。據《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臺灣學術網路第六版(2015年)解釋,「刻畫」(又作「刻劃」)指的是「雕刻繪畫」或「仔細描摹、描繪」。它是「描寫」的「相似詞」,若將其義引申到小說領域的描寫方法,大概就是「仔細描寫,像雕刻那樣仔細、用力」的意思。

若說一個小說家在小說裡「刻劃」,最粗淺的說法莫過於「他花大把文字全用來描寫一個重要的人、事、物」。

同上引,「過場」是「戲曲中在表演無關緊要,或貫串前後的情節」,若是引申到戲曲以外的小說,就是不需多作「停留」,不必花大把文字描寫的段落。

戲曲之「過場」對應到攝影,大概就是「縮時攝影」,維基百科解釋如下:

「舉例而言,對一個變動中的景象以每秒一張的速度進行連續拍攝,之後以每秒30張的速度播放,那麼便會呈現出加速30倍的視覺效果。」

「縮時攝影常被用於拍攝人群、交通狀況等。以此技術拍攝變化緩慢、難以察覺的題材,會產生一種流暢的視覺感受。」

「有時被簡單稱做快動作或快轉。」

我以「過場」來指稱寫小說時會採用的一種類似「快轉」、「簡單帶過」的敘事方式。這在月月已印刷的兩本創作(包含本作)中都運用得不錯,且以其(2018年)前作原創小說《Oblivion》第二章為例:

過了一會,智凱從我桌子的另外一堆書底下找到了立可白。

「你看,你的立可白放到這堆書底下了,難怪你剛剛會找不到。」

「可是我怎麼可能會把立可白放在桌上又放上一堆書啊……」疑惑不解。

「大概是你沒注意就放了一堆書上去吧。你有的時候東西都會亂放,我是不怎麼意外啦。」智凱聳了聳肩,把立可白交給我以後就回自己位置上繼續寫報告了。

我看著手中的立可白。「是嗎……」

那次事情之後,智凱經常拿那天找立可白的事情糗我,但是更多時候是要提醒我桌面不要丟得到處都是雜物,不然又會有東西要用時臨時找不到。雖然說是這樣說,不過的確在他幫忙之下,我的桌子整齊了許多,也減少了東西找不到的困擾。

以上引文最後一段,就是最典型的「過場」:在角色對話等主要情節過後,帶過這麼一段敘事文字,很快帶到下一個主要情節。這就是文字的「快鏡頭」。

至於涉及主要情節,所謂關鍵畫面、音樂(如白居易長詩<琵琶行>)或味覺體驗(如《追憶逝水年華》的瑪德蓮蛋糕)等,那就是類似攝影的定格或「慢動作」的「仔細描寫」了。

維基百科是這麼談「慢動作」的:「慢動作也可以用於藝術效果,創造一種浪漫或懸念式的光環或時刻重點……慢動作的相反是縮時攝影。」

「慢動作/慢鏡頭」與「縮時攝影/快鏡頭」截然相反,對應到小說寫作的話,前者是「用盡量多的文字描述刻劃一段短時間」,後者則是「用盡量少的文字描述帶過一段長時間」。

再看一次前引《Oblivion》第二章末段:

那次事情之後,智凱經常拿那天找立可白的事情糗我,但是更多時候是要提醒我桌面不要丟得到處都是雜物,不然又會有東西要用時臨時找不到。雖然說是這樣說,不過的確在他幫忙之下,我的桌子整齊了許多,也減少了東西找不到的困擾。

這就是「用盡量少的文字描述帶過一段長時間」的「過場/快轉」。與之相反,《Oblivion》第53頁倒數第二段應可說明何謂「用盡量多的文字描述刻劃一段短時間」:

向遊戲臺投入了十塊錢以後拿到了三顆球,投入了第一顆以後小心翼翼地操作左右平衡,但是過了兩三個彎道以後就失誤掉了下去。第二顆球也是抱著想要雪恥的負氣心態投進去的,結果甚至比第一次還要早掉出軌道。

《Oblivion》時期的月月,他那長句少有中斷的文字風格,適合表現時光流逝的「快鏡頭」,往往在「過場」的「快轉」中發出異樣的光彩,「產生一種流暢的」閱讀體驗;但在需要「慢動作」敘事的時機,用那樣過度順暢的文字進行「刻劃」,反而有一種很難「剎車」的異樣感。再看看上段由數段長句組成的引文,有沒有感受到,明明是「仔細描寫」的文字,標點符號也沒少,但因文句過長,標點沒發揮「喘息」的作用?如果唸出來應該會更明顯。這樣在快轉時是吃香的文句,到「慢動作」時刻反而少了「停頓」的味道。

到了本作時期,提琴手月月仍然擅長「快鏡頭」描寫,但在標點符號用來頓挫過順語氣的技術進步了。在「過場」與「刻劃」手法都有一定品質的情況下,本作出的小問題在於「使用時機」:

(一)在應使用「快鏡頭」的段落使用「慢鏡頭」:

例如本作第一章「異變」發生後,大家都在找尋異變原因,在這種緊張的氣氛裡,把迪德里奇教官在原作中就有的「老二哏」帶出來,大概也是為緩解硬派主線、服務教官粉絲──不過也太搶戲吧:

「巴亭!你這混蛋!」完全沒把迪德里奇的暴怒放在眼裡,巴亭依然用一副游刃有餘的表情繼續說:「才講個兩三句就生氣,你還是跟以前一樣。這麼說來,你的E.P.好像不一樣了。我記得你以前的能力是甚麼來著……好像是讀心吧?」迪德里奇出聲抗議:「喂喂,別隨便公開別人的E.P.能力,這就跟隨便給人看自己老二一樣!」

「有甚麼差別嗎?反正讀心的能力現在也不在你身上了。而且你以前在船上的時候哪會排斥給人看自己老二啊?難不成當了教官以後就不敢給人看老二了?」巴亭持續地挖苦迪德里奇。「就算你想要對我開槍也沒差,反正你也知道那對我沒甚麼用。」

在唇槍舌戰持續居於下風的迪德里奇無奈地坐回椅子,決定不再搭理巴亭。希利歐趕緊打圓場:「巴亭殿下,放過迪德里奇吧。還有迪德里奇,在學院請隨時注意自己的言行舉止,請稍微有點身為教育者的自覺。」迪德里奇漫不經心地回應。

另例單行本頁60,連載#7守護【上篇】末:

「那這樣我的安全就交給你保護啦,王子大人。」亞戈直接抱了上去。

「笨、笨蛋,不要直接這樣抱上來!」

「可是格蘭說過,如果感到高興的時候就要擁抱對方啊。」西奧心裡想著:等等一定要去揍扁那個無腦肌肉笨蛋一頓。

教室另外一頭,格蘭特尼突然打了一個寒顫。「格蘭,你怎麼了?」

「沒事……應該只是我想多了吧?」但是,剛剛那個充滿敵意的感覺是……?

值得一提的是,本作連載時按意義段(註二)分篇且每段之間都空一行的排版,使每段平行排列,居然緩解「過度刻劃」問題到閱讀連載時不易察覺的輕微程度,直到單行本併章且按意義段減少空行後,反而才暴現以上問題。

文字「鏡頭」的藝術不僅和「用字遣詞」的有關,還和「排版」以及「分章、節」的方式有關。這是本作及其版本差異(連載/單行本)所能帶給我們的啟示--當然不是說本作印成單行本乾脆就不要更動連載的排版與分節。「用字遣詞」問題還是要面對的。

(二)可能是察覺某些段落「刻劃」過度,想在另一些段落「快轉」平衡:

結果就如單行本最後一篇番外篇,亞戈家人出場像在趕火車;更與下一小節2.2所述問題互相影響。

光是這兩項就使本作變得像一齣「快轉」、「慢動作」效果嫌多且使用時機錯亂的電影(劇情依舊精采,但有點破壞觀看體驗)。某些地方還使用過多連接詞(註三),效果類似某些濫用無意義「慢動作」的連續劇──例見<楔子>,連載#1(https://www.pixiv.net/novel/show.php?id=17460479):

雖然沒有任何信仰,男子仍然認為如果來禮拜堂傾訴自己的願望或許是個有效的辦法,即便內心深處也清楚知道這只不過是往大海丟石頭一樣的行為罷了。

筆者以為,如果本作刪減目前過多的連接詞,大概就能形成類似於漫畫分鏡,單純按閱讀順序呈現的簡潔效果,而沒有多餘連接詞的「邏輯關係」拖泥帶水,那也是一種新的可能:更加視覺化的小說。

我們接下來就來看另一種「鏡頭」問題:視角。

2.2視角切換過於頻繁或過急

Point of view, POV, 可直譯為「觀點」,或稱「視角」,在文學上指的是敘事文字依某一角色所聞所見而描寫。最常見的三種「視角」,分別是第一人稱(以「我」為主詞的小說;對應到電影或ACG,即畫面完全是主角所見)、第三人稱全知視角(如古典演義小說)及現代小說常採用的「第三人稱有限全知視角」(對應到電影或ACG,鏡頭不完全等於角色所見,但會跟著角色跑;詳見註四)。

本作採用「第三人稱有限全知視角」,並且是有野心的「多視角小說」(想成電影,就是鏡頭會跟著不同的角色到處跑)。

前作全十三章的《Oblivion》視角安排不複雜,只由兩位主角自白構成,前十二章都是林俊廷第一人稱,第十三章才換成王俊凱第一人稱。前後對照,本作的多視角切換是勇敢的嘗試──可惜沒有盡善盡美。

視角人物多不是問題,但是描寫視角從一個角色切換到另一角色的見聞,很難不產生混亂。即使著名的多視角小說《冰與火之歌》,也採用一章一視角的保險作法,以減少讀者把一個角色所見記成另一角色所見的混亂狀況。

不管是視角切換還是過場、刻畫的協調,本作表現最好的部分是第二章,也是因為該章視角集中在一位角色身上,幾乎沒有切換,「過場」以及文字刻畫的「重點畫面」也多跟隨該章主角視線移動、停駐,所以讀起來是最順暢的。

其他各章就沒那麼順暢了:楔子(主要為第三人稱全知)、第四章(聚焦雙主角)、終章(兩兩成對的對話)與未公開的三篇番外篇(視角限定在各篇出場的主要角色)還無傷大雅;第一章刻意營造有如其主要場景「坐滿了學生」晚宴廳的眾聲喧嘩,未免也太喧嘩了些;而第三章彷彿扛著攝影機在主角與配角之間來回跑,跑得氣喘吁吁的攝影大叔晃動的鏡頭,讓像我這樣的讀者/觀眾以為自己見證配角搶麥戲碼,於是我們可以感受到下一小節所描述的問題:

2.3鏡頭問題放大「主角不滿足」

本作封面出現西奧,就是那位黑豹獸人角色,我們理當把他當成主角。但擠壓到西奧戲份的兩位視角人物:奧斯卡與保羅,導致「這部主角不是封面那個?」的違和感特別嚴重。

不過,保羅支線相對獨立,不影響西奧支線太多。奧斯卡視角就有點尷尬了:奧斯卡在保羅支線(第二章)劇情只是旁觀視角,卻在第三章西奧-亞戈支線中,對西奧視角造成嚴重的排擠效應。且前述「視角切換過急」問題加強這種尷尬:視角很快從奧斯卡處切換到西奧與他最愛的亞戈還不會怎麼樣(畢竟本作主角是西奧),但視角從西奧與亞戈很快切換到奧斯卡身上,被封面西奧吸引的讀者大概就要抗議了。

三、肯定:劇情「構成」與「布局」

館主(即臺灣漫畫家林迺晴)評論日本獸人漫畫《拉麵狼與咖哩虎》時,提出「構成基本的重要性」(見https://www.plurk.com/p/n6aiax)。

我自己覺得《拉麵狼與咖哩虎》有劇情布局需要調整的問題,但館主對它的正向評論著重在其情節豐富度,以及:其呈現的情節與元素,是否打中目標讀者的喜好

不過劇情是否優秀,不是只有豐富與「打中萌點」的構成就能決定,還要考量「布局的協調性」。如上段,我個人認為劇情布局方面,本作表現比《拉麵狼與咖哩虎》更佳(如果只是比較劇情先後呈現,漫畫與小說當然是可以相互比較的)。

關於本作劇情布局,如上節所述,本作有兩條角色支線:表現最好的保羅支線、以及與「異變」問題主線交纏的西奧-亞戈支線。若非前述鏡頭問題,其實主線與支線的表現都相當好,故事也明確按時序推進。因為主線一開始就是很清楚的「問題發生→問題解決」劇情,比起《拉麵狼與咖哩虎》以一連串吃飯日常開局,偶爾倒敘而分別慢慢帶出咖哩虎與拉麵狼的過去,更加清晰。

本文第二節提到月月擅長「快鏡頭」描寫,事實上,他的長句風格到本作都還保存良好並在大多時候正常發揮,讓人一路讀過去「流暢的」停不下來,加上優秀的推理小說式劇情布局加成,結果就是引人入勝。

四、只是murmur

雖說筆者迄撰寫本文為止未玩過原作遊戲,但還是稍稍評論非原作玩家者閱讀本作會出現的問題:我認為本作頗用心交代原作設定,盡量以融入敘事的方式說明,對於非玩家讀者還算體貼。不過為了好好講故事,有些會擠壓故事本身的細瑣原作設定當然是略而不提,也存在非玩家因沒玩過原作而不解其哏的段落:比如我閱讀時很好奇本作中奧斯卡知道保羅是鬼之後,奧斯卡直接怕鬼暈倒,而非「哎為什麼鬼能當我同學啊?」之類的反應。不熟原作遊戲如我要親自問月月才知道原作中只有亞戈知道保羅是鬼。月月則是二創出那段劇情強調奧斯卡怕鬼的設定。

這方面的問題最可怕的一點涉及主角:沒玩過原作的讀者,因為本作是把西奧與亞戈之間的戀情當成理所當然的背景,所以讀起來會對西奧與亞戈某些互動產生類似「莫名其妙」的感受──這大概要玩家才會覺得他們倆的互動很合理,是本作寫得再好也很難處理的普遍二創問題。

被父母傷害過的人,讀第二章都會想哭喊。布爾喬亞家族對恥辱成員進行除憶詛咒的情節實在太痛了。

西奧只會自以為替別人好,直到他肯好好說話。

西奧是大笨蛋(臉紅大吼)!

「想要更加了解亞戈」這個願望其實比做愛還色喔──精神上的色情。尤其小黑豹原本是不希望被了解的類型。

五、結語:把好故事說得更好

本作劇情的構成與布局皆屬中上程度,唯文字「鏡頭」仍需磨礪:它的快鏡頭與慢鏡頭呈現,各有流暢與光輝之美。可惜在快、慢鏡頭使用時機失調,把優秀的劇情布局切得有些細碎。

這是一部好故事,但它還能說得更好。

還好它是一部好故事。

註一:https://zh.m.wikipedia.org/zh-tw/%E5%88%86%E9%8F%A1

註二:https://blog.xuite.net/moumoudog/blog/252300426

註三:https://zh.wikipedia.org/zh-tw/%E9%80%A3%E8%A9%9E

註四:https://english.cool/pov-est-blt-bbw/

https://novel-mind.com/2020/09/07/%E8%AA%B2%E7%A8%8B3-1%E6%95%85%E4%BA%8B%E7%9A%84%E6%95%98%E8%BF%B0%E8%A6%96%E8%A7%92/

--

--

No responses y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