瑣屑之言

狼狗傑
3 min readMar 5, 2020

--

https://mp.weixin.qq.com/s/XnOn5zAvqkZfxyguTuOktw

「另外我每次看到這種整理都還是覺得,把這類破事用像是紀錄重要史蹟的筆調跟詳細(瑣碎)程度來處理實在是有夠荒唐。」

以上是我在某位友人的噗上看到的轉貼網址與抱怨(經詢問隱其名號:他覺得這整件事真的太瑣碎了):所謂「整理」其實超越懶人包的程度(常常有人罵臺灣的懶人包把事件太簡化,可是這種整理文,似乎尤其是對岸,詳細得簡直比中世紀修道院紀錄的編年史,或中國帝制時代宮廷的皇帝起居注編成的某宗實錄還誇張),「破事」本身也破得要命──古時誰會在乎一個戲子或吟遊詩人的遭遇?相關軼聞大概也是筆記小說,或可能偶然有誰寫進自己的書信或日記裡面來呈現,到現代最多也是寫成片段的軟性新聞而已,有時庶民史書寫可能還不屑一顧。

但我不由得想到莊子的「瑣屑之言」──應該說,經過一番搜尋後,我才發現──是魯迅說,莊子〈外物〉篇提及的「小說」叫做「瑣屑之言」:

『桓譚言「小說家合殘叢小語,近取譬喻,以作短書,治身理家,有可觀之辭。」……而徵之史:緣自來論斷藝文,本亦史官之職也。』

『小說家者流,蓋出於稗官,街談巷語,道聽途說者之所造也。孔子曰,「雖小道,必有可觀者焉,致遠恐泥。」是以君子弗為也,然亦弗滅也……如或一言可采,此亦芻蕘狂夫之議也。』

我引用魯迅這些文字,多有刪節並斷章取義(比如說,那篇破事整理文拿肖戰粉絲某個時間點的行為比作引發第一次世界大戰的「薩拉熱窩/塞拉維耶事件」,我就覺得挺接近轉引自桓譚所謂「近取譬喻」的手法──雖然其實比較像引喻失義),但檢視那篇所謂破事「始末」整理文章的內容,我認為它的所屬文類還挺符合魯迅引用乾隆《四庫全書總目提要》所論的「小說」特徵:「跡其流別,凡有三派:其一敘述雜事,其一記錄異聞,其一綴緝瑣語也。」

瀏覽網路,似乎還沒有其他文章把這些瑣碎的整理文,與魯迅整理「小說」在古時中國的定義扯上關係,我自己姑且就以這篇戲文,把這些「始末」體歸類為「瑣屑之言」吧。說不定──如同魯迅暗示的──這些瑣碎之言還具有史學價值,某些中國庶民生活史研究用得上呢(尤其這些整理文把這類小事分散各處的相關截圖與短文都先整理起來了,便利後來可能的研究者蒐集材料有所依歸,其本身甚至可能也是值得相關領域研究的對象呢)。

但我又想,魯迅如果活到今日,看到這些「始末」,恐怕會同意他自己當初寫下的文字(剛好與我那位友人的感想暗合):

「如或一言可采,此亦芻蕘狂夫之議也。」

參考資料:

魯迅(1924)。第一篇<史家對於小說之著錄及論述>,《中國小說史略》。取自https://zh.wikisource.org/wiki/%E4%B8%AD%E5%9C%8B%E5%B0%8F%E8%AA%AA%E5%8F%B2%E7%95%A5/%E7%AC%AC%E4%B8%80%E7%AF%8

--

--

No responses y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