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北宋帽妖案

狼狗傑
3 min readMay 4, 2020

--

假新聞說穿了就是造謠,歷史多的是像帽妖案這種原先應該沒有甚麼陰謀在它背後推動,卻還是演成驚天大案的例子: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5%8C%97%E5%AE%8B%E5%B8%BD%E5%A6%96%E6%A1%88

維基相關條目大概是講這事最平實的網路文章了:其他相關文章大多扯幽浮說,不過也是有中國相關影片談這個演成政治危機的謠言當時如何處理,還附清楚圖說介紹了帽妖案三種處理方式:

http://mmbiz.qpic.cn/mmbiz_jpg/bXXnT8JW95zIRcEM0kibzcVqF9fRtySicFnwh9eSWnfmF9Kf04ahA2zqEnwl3nUXLsDp01L8BBbQAMo0xQ5Ija7w/0?wx_fmt=jpeg

https://www.luoow.com/dc_tw/100221230#new

先看處理差勁(應該說,毫無處置作為)導致事態擴大的那位:「西京知府王嗣宗早已獲悉情況甚長一段時間,但其將斥為無稽之談的民間胡說,認為置之不理一段時間就會散去,不料事件越來越大」--在當時那種相信天人感應的時空,朝廷或官府如果像王嗣宗那樣完全置之不理,極可能釀成民變口實(國之將亡必有妖孽之類的--即使到現代臺灣還是有老長輩相信天人感應,同婚釀成氣候暖化之類的)。即使常有人說「越闢越謠」:本來沒人理,一闢就出事,不如置之待其消亡--但也要先評估是否就是那種謠言;而且,就算預先評估某些謠言可置之不理,未來也可能發生某些變化,導致處理方式必須改變。放置謠言是一種方式:如果只是一個無關的市井小民,當然可以「不理」,當好一個「謠言止於智者」的不傳謠者;但若阻止謠言傳播恰在自己職事範圍內或與自己某些目標相關:注意其發展,以調整應對方式是必要的。
時任南京知府的王曾能在事件中闢謠,即因他能因應當時環境,靈活機變:人民懼怕妖異,他便演了場大戲,夜晚大開城門,說要好好見識帽妖,然後什麼都沒有發生,謠言自破。他同時下令搜捕傳布謠言者,但沒有宋真宗下旨獎勵檢舉與搜捕株連的人那樣多:王曾先有闢謠作為,類似「假新聞關三天」的嚇阻不用殺多少雞就能儆猴;但宋真宗請人為帽妖案作法,先坐實了謠言,儘管他重視這謠言的政治影響,應對方式卻沒王曾那麼穩妥。
帽妖謠言在天人感應說的脈絡下危及皇權,文臣趁機訴求立太子,真宗最後也亡羊補牢、順水推舟以穩固皇權。至今利用錯假訊息(不管利用者與製造者是否同一)來提出政治訴求,甚至因此達成某些政治目的的例子,實在不少。不過,政府方順水推舟(如謠言與國本未定的不安情緒連結,即以立國本作為安撫臣民,來終結這種謠言傳播反映的普遍焦慮),或乾脆祭出嚇阻(如獎勵檢舉傳謠者與懲罰傳謠者)也是選項。

--

--

No responses y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