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返校》電影:夢的邏輯

狼狗傑
9 min readSep 25, 2019

--

壁虎先生說《返校》是「三流電影」,批評臺灣電影現在都追求拍得跟「韓國人」一樣煽情(《返校》電影確實非常訴諸情感),對此我表示理解,並認為壁虎先生對電影的品味應該就跟納布可夫對小說的品味一樣細緻:看過以前臺灣拍出過更完美的作品如楊德昌《一一》,對《返校》電影版大概就更失望(不過壁虎先生對遊戲評價很高)--剛好我是一個沒玩過遊戲也沒看過楊德昌電影的人,說再多「表示理解」,其實我對他的憤怒缺乏同理。我拿納布可夫來比他正是對他的評論(註一)表示不滿:在納布可夫眼裡,杜斯妥也夫斯基的小說語言與情節安排粗略、低俗煽情且令人難以忍受(註二),但是對我這個閱讀杜斯妥也夫斯基《罪與罰》、《白癡》與《卡拉馬助夫兄弟們》也覺得像在看臺灣「鄉土」狗血連續劇的普通讀者來說,這無礙杜斯妥也夫斯基繼續作為描寫人類靈魂、瘋狂與情緒的大師。韓片《屍速列車》(原片名直譯《釜山行》可能比較合它本身的感性調調)也很煽情,可它不感人嗎?雖然如此,我並沒否定壁虎先生作為影評人的品質,否則我就不會拿吹毛求疵但實在優秀的納布可夫比擬他了。

必須說看完電影之後,自小學五年級被當時級任老師強力矯正愛哭習慣後就極少流淚的我,眼淚差點溢出眼眶,播映完畢站起來還踉蹌幾下(那姿態戲劇到連我都覺得自己在演戲),走路還要扶著扶手才能走--我知道這是虛構作品,可是正因為它連同遊戲都做了考據,除了一些其他影評提過的瑕疵甚至時代錯誤,其他基本上都是事實(註三),我也隱約知道黨國的黑暗(從我手邊的《蔣公思想言論總集》等黨國過去發行的小冊裡看到許多現在的國民黨人會心虛拚命否認的言論就知道了),於是我深受作品本身呈現確實存在過的時代氛圍震撼。

以下內容開始劇透,作為一個不怕被劇透而且喜歡劇透的人,誠心建議不喜歡被雷的人立刻離開,看完電影還願意聽我嘮叨的話再來看下文吧。

有影評提到電影前半段敘事方式可能對沒玩過遊戲的觀眾不太友善(註四,另參註三第一篇),但對我來說那太好懂了:作為一個常改編自己的夢來創作短篇故事的人,我在電影看到的就是「夢的邏輯」:一如佛洛伊德在《夢的解析》中所論述,夢中主觀慾望超越了物理限制,也違背正常人情。一般人如果在突然變得破敗的學校裡醒來,桌椅都變得亂七八糟,不可能不起懷疑,可是如果你在夢中,不一定會立刻發覺自己在作夢而構成清明夢狀態,你可能可疑的跡象都非常明顯了還「無法」懷疑,「不想去」懷疑(方芮欣各種「不想去」懷疑的神經質顫抖與眼神飄移適可呼應電影Slogan「你是忘記了,還是害怕想起來?」而有些夢境確實會發生這樣的狀況:夢中會出現各種意象,提醒我們要想起一些夢裡的我們會想不起來的一些要事,比如明天要考試了之類的,有時夢裡的我們確實也不願想起,會一直逃避能想起那些事來的機會)。在此我摘錄徐靜《心理自衛機轉》關於「夢邏輯」的文字,來代表我對《返校》前半段中男女主角面對詭異處境做出詭異反應的感受:

「事情之演變,不符合邏輯,只依照情感及慾望之需要。」

「不受時間、空間的限制。」

「一切事情均以動作來表現。如一個人想對上司發脾氣,在夢裡就可以拿刀子砍上司或揍他一頓。如果一位男人對某小姐情有所鍾,在夢裡就可夢見擁抱那小姐。」

「由於對事物之劃分不甚明確,很容易產生凝縮(condensation),轉移(displacement)等現象。如本來對某人之厭惡,很容易轉移到與其面貌相似之弟弟身上。在夢裡,可以把人頭與獸身凝縮在一起,以表示人性與獸性之同時存在。」(註五)

學校變得破敗,卻毫不懷疑如果只是放學睡過頭,原本應該正常擺放桌椅的學校為何變得那麼像廢墟(相關的懷疑一直到魏仲廷疑惑說為什麼那麼多灰塵才終於開了頭);有紅蠟燭,就點來用,也不知是哪來的紅蠟燭;想進被查封釘死的教師辦公室,突然就開窗爬進去了──我並不清楚遊戲構建的世界觀,閱讀有關遊戲的評論也感受得到遊戲與電影的差別,但我自己是拋開電影中白教官有點尷尬而不失文藝感的解釋性臺詞(這是一個由負罪者的靈魂構成的世界)直接以我的感受理解成這是魏仲廷充滿罪咎感,幾乎要放棄生存意志的夢境。雖然方芮欣的意識與感知很明顯與魏仲廷有分歧(方芮欣聽得到電話裡有張老師的聲音,魏仲廷卻聽不到;方芮欣在校園裡不該有的墓碑上看到刻著自己名字的血字,魏仲廷卻看不到;方芮欣在鏡中看到自己變成無臉女,魏仲廷毫無共感覺察)。關於這點,我自己靈異一點的解釋就是方芮欣受困的負罪靈魂與魏仲廷瀕死的絕望意識交會了,在充滿黨國禁錮荊棘的集體潛意識場域構建出來的母校場域,經歷一連串次序倒錯的事件與回憶。電影裡第一次出現的黑底白字小標題正好就是「噩夢」(註六)。

即使是噩夢,也是依據主體的恐懼與希望運作,於是方芮欣在這樣的噩夢中槍決殷老師後,馬上跑去和張老師看電影,最後又親耳聽到張老師說她最害怕想起來的「可是我已經死了」--有些影評批評電影居然讓張老師現身文藝告白並用一堆陳腔濫調直接粗暴地開導方芮欣,來代替遊戲中方芮欣自己反思的場景,更指責整部電影的意象拼貼極其幼稚--其實夢的機制如果按照佛洛伊德飽受批評的傳統精神分析看法,就是一種幼稚的反應,一種退回幼年時期只以自己的慾望為優先的思考方式;所以對我來說,這個夢境般的呈現其實是很好的藝術表現方式:我本來也覺得張老師那段安慰都是講幹話(活著就有希望),方芮欣的吐槽(可是我們都已經死了)有種「絞刑台前笑話」的荒謬感,直到張老師要方芮欣去救魏仲廷--讓魏仲廷走出去,活下來,替他們記得--這段「任務賦予」扭轉了那個文藝場面的尷尬與腐臭,成為全片中頗激勵人心的一幕。有批評者認為遊戲讓方芮欣自己反思,比電影讓張老師出來直接點醒方芮欣更有積極性。然而,現在的電影畢竟很難具備遊戲的互動性--讓玩家主動思考的積極性就留給遊戲吧:張老師的慰撫正是方芮欣的希望,劇本讓學姊做點美夢有甚麼不好?它讓我們得以與比噩夢更殘酷的現實暫時隔離。說這部改編電影幼稚也好,消費歷史也罷(註七,並參註一),它再消費也不會比它臨結尾時讓「活下來的人」老去的魏仲廷駐足觀看的「翠華天下」房地產廣告還更消費主義,而那就是我們如今的現實:一批人跟著某位總統候選人喊「發大財」與「政治零分經濟滿分」的現實,讓我某位友人哭號說現在的我們根本正在踐踏前人努力的現實(註八)。現實比噩夢殘酷的是,現實根本不在乎你的恐懼與希望。現實是無意識的巨輪,輾過每一個時代與個人。

註一:壁虎先生於2019年9月21日評論《返校》電影版的臉書貼文: https://www.facebook.com/1657456257828673/posts/2353206191587006/

註二:納布可夫,《俄羅斯文學講稿》,轉引自 https://kknews.cc/zh-tw/history/ba6ljom.html

註三:概舉三篇網路文章內容有涉返校電影考據者:

Wilson Kao,<《返校》觀後感 — 從創傷取向出發可能看到什麼?>: https://medium.com/@SSWilsonKao/detention-critique-trauma-39e84eba3265

臉書粉絲專頁「翻譯偵探事務所」貼文「同學其實不必抄書啊 — 你返校了沒」: https://www.facebook.com/431738363583066/posts/2428470300576519?sfns=mo

密斯特獨角獸,<殷老師真有其人!《返校》電影五大彩蛋 連配樂都藏滿玄機>,鍵盤大檸檬,ETtoday新聞雲: https://www.ettoday.net/dalemon/post/46156#ixzz60MnIBSGF

註四:張祐慎君於9月20日臉書貼文反而認為該片意識流敘事對一般觀眾仍算親善: https://www.facebook.com/yushen.chang/posts/10214494646267560

註五:我或許應該直接引用佛洛伊德《夢的解析》,但我取得徐靜醫師《心理自衛機轉》(該書為民國八十一年二版,由水牛出版社一刷)的場合值得一提:那是我在高中畢業前,於鳳山高中圖書館贈閱區取得的書,內容頗為保守,光是在性別觀念方面就注重男女有別,主張後天教育的重要,以使每位男女的形象都符合社會期待(頁25–26)。另外,我的母校鳳山高中的校歌歌詞內容如下:

「我們是民族的戰士。我們是革命的洪流,跟著時代前進,趕上時代前頭。

鳳山復興基地,學府日起新猷。手腦並用創造,文武合一貽謀。

維護文化,光復神州,大家努力!壯志必酬。」

可以,這一切都很黨國。

註六:電影裡三次出現的黑底白字小標題分別命名為「噩夢」、「告密者」與「活下來的人」。另外有高志仁君的影評<返校·夢·張愛玲>於2019年9月23日發表於自由廣場,亦涉及夢: https://talk.ltn.com.tw/article/paper/1319805

並同步發表於其部落格「一中不合作」: http://kotsijin.blogspot.com/2019/09/blog-post_23.html

膝關節影評<《返校》▏碰觸戒嚴時期極權議題 重組當代禁忌惡夢>(2019年09月22日發表於【壹週影評】)亦使用「惡夢」修辭: https://www.nextmag.com.tw/realtimenews/news/478942

《返校》本身則從不推薦購買的笭菁小說版《返校:惡夢再續》到電影文宣都有用上「夢」的修辭:

​唐千雅,<返回校園惡夢現場 《返校》翠華中學重現西門町>,《鏡周刊》2019.09.06宣發文: https://www.mirrormedia.mg/story/20190906ent005

註七:概舉負評如下:噗友turtlecarryrabbit對張老師還魂一幕表示不滿: https://www.plurk.com/p/nhuzk3
「既視感」粉絲專業貼文對電影運用符號的手法「俗濫」與不坦承表示失望: https://www.facebook.com/lalafsociety/posts/686180455227775

另參部落客老居2017年遊戲評論,可見遊戲與電影存有不少差異: https://u750072.pixnet.net/blog/post/64931308-pc%E5%BF%83%E5%BE%97+%E5%88%86%E6%9E%90%E3%80%8A%E8%BF%94%E6%A0%A1detention%E3%80%8B%E8%B5%A4%E7%87%AD-%E6%81%90%E6%80%96%E9%81%8A%E6%88%B2%EF%BC%88

註八:參見吾友蒼月的《返校》電影觀後噗浪發文: https://www.plurk.com/p/nhylln

--

--

No responses yet